[谢氏文学]文化联谊大使谢民山西博物馆之旅-古谢人与万年石簇探秘
"谢氏网"↑即可关注 免费订阅谢氏网资讯
文化联谊大使谢民
山西博物馆之旅-
古谢人与万年石簇探秘
2017年1月1日,元旦当天,我找到了与古谢人关系最重大的物证--万年石簇--这是全球谢氏文化联谊大使谢民在山西博物馆之瞥:
太上思吾祖,
开天与拓土。
挽弓射重日,
三箭落九乌。
这是我六年前第一次返回陈郡阳夏谢氏祖地谢安故里时,应谢纯灵、谢德民两位老大哥之请作的《谢氏歌》的上半阙,以此赞颂谢氏古圣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谢姓的起源,谢人的历史,十分悠久,超乎于姓氏专家、当代学者以及诸多谢氏宗亲、谢氏文化爱好者的研究成果。从《辞海》及有关典籍中了解到,谢人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的人。在甲骨文中,谢字就像一人拉弓箭之状,远古时候,谢射不分、谢射通假、两字通用。因此,射人即是谢人,谢人首先是一支善射氏族之人,因制造及使用弓箭聚集为部落,并最终形成国家--谢国。
二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九十年初,我开始关注家族文化,查阅了当时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从根上了解到这一基本事实。而且,还意外获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在山西考古时的一个重大发现,一个与谢姓起源、谢人历史相关的伟大发现,考古资料及物证就存放在现在的山西博物馆。寻找和见证此石簇,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这就是今天我要去参观山西博物馆最主要的目的!
早7点起,阳光已透过太原上空淡淡的雾霾照射进来,沐浴更衣,提振精神,收拾停当,往酒店旁一间小馆走去。今天的早点还是‘‘头脑’’,一种山西著名小吃,又称傳山粥,是反清复明斗士、著名医家学者傅山所创,由七八种中药粗食与羊油熬制而成,风味十分独特,但常人闻之摇头,故敢啖其者谓之‘‘头脑’’。
一大碗‘头脑’下肚,浑身热气腾腾。
九点入博物馆,一转就是两个多小时。重点时间、重点注意力,就在于寻找与谢人相关的箭簇之上。不费功夫,很快找到,有石头的,有青铜的,还有铁制的。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关于弓箭考古发现及出土文物,山西博物馆可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地方,没有之一。
铜的铁的暂时先放一边,我今天只关注那块最早的石头做的!
在旧石器时代这一档,我找到了这一块比小拇指还小的小石块,我惊奇的睁大我的小眼睛,审视着这块非同凡响的神奇的传说中的万年石簇。
石簇,又称石镞,就是用石料做的箭头。1963年,中国科学院在山西朔州峙峪村发现了大批细小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此外还发掘出数百件有刻划痕迹的兽片和一件人类初期的武器——石镞。峙峪村这个地方因此被命名为【峙峪遗址】,它位于当时的山西省朔州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的黑驼山脚下,是桑乾河支流峙峪河与小泉河汇合处一块面积仅1000平方米的小丘,石簇就出土在这块小丘的土层中,其年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俯下身来,扒在玻璃柜台面上仔细观察这枚加工精致的小石镞,看得出是用很薄的长条石片制作而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和坚实平整的后座,石片两侧的边缘稍钝。这种石镞已经明显地符合了现代弓箭箭头的三大要素:器型周正、尖端适度、箭头锋利。有此三点就可以证明它已经是箭头了。石簇中与尖头相对的另一端左右两侧略有凹陷,形成一个座,这显然是用来安装箭杆的,这就是箭头的底部。由于原始社会的弓和箭杆都是用藤条竹木等易于腐烂的植物制作而成的,很难长期保存下来,所以今日在此见到的这一枚小石镞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目前仅有的不可多得亦不可多见的弓箭实物。
从上述箭头箭座这两点就可以推知古峙峪人已经学会制作和使用石制的弓箭了。这枚小石簇在今天看来,和现代弓箭是有较大差别,但作为箭头的基本要素是齐全的、完整的。这在距今约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产品,是一件高精尖的武器。令人骄傲的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现年代比它更早的弓箭文物。据中国科学院专家对此石簇进行炭十四检测,得出其生成年代约系二万八千年。
由此我们可以宣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具体说是谢人的祖先在28000年前制造出来的。
这一发现,于谢人,于世人,于天下人,可谓是惊天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弓箭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一项伟大发明,弓箭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
在弓箭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的工具是非常简单简陋的,都是手提肩扛,丈余发力,所谓古之丈夫者,仅一丈之内有为,故又称匹夫。而弓箭则是一种复合型工具,复杂的武器系统,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巨大标志。弓箭射程远,命中率高,携带方便,大大提高了自然人的生产劳动及作战能力,同时,大大加强了人类同自然界作斗争的力量,匹夫也才有可能力及丈外,最终才出现了后世所谓的大丈夫。
小小的石簇却是地道的弓箭,名符其实的机器,它已具备马克思所分析的成为机器的三个要素:
一,动力。人通过拉弦做的功转化为势能,势能起到了动力和发动机的作用。二,传动。拉开的弦收回来,势能转化为动能,将弓箭弹射出去,这个过程起了传动的作用。
三,工具。箭镞部分起了工具的作用,穿射到动物身上,相当于人用石制工具直接击打动物。
弓箭发明之后,人类既可以从较远的距离猎获陆地上的野兽,又能上射空中飞禽,下取水中游鱼,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食物,增加了人类对蛋白质的摄取,大大增强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在火器发明之前,弓箭一直是人类最有效的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弓箭对于人类启蒙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小小的石簇,揭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里我来解释一下文章开头后两句诗歌的含义,因为这与老谢家太有关系啦!
何谓‘挽弓射重日,三箭落九乌’?
这是一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话说上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晒得天干地裂,草木枯死,民不聊生。黄帝看不过眼,于是派夸父设法把太阳摘下来,无奈太阳跑得飞快,夸父怎么都追不上,结果口干舌躁没水喝,夸父挂了!
到了唐尧为帝时,因为弓箭的出现,便有了对日的新办法。尧帝命令射人部落研发先进射日武器,射人部落在大羿的带领下经三年不懈的努力,取得巨大成果,三枚名叫【长弓】的巨型射日武器新鲜岀炉。结果大家都知道,射人部落在大羿的组织领导下,倾一族之力向天上射出了三枚长弓巨箭,九个太阳应声而落,天空上只留下一个太阳。于是草木甦生,江河水涨,大地回春,世界一片祥和。
上古末,射转谢,射人部落已演变为谢人部落。到了夏初,谢人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谢国,据说规模还不小,是一个堂堂的大方国。夏朝时也出现了一个很会使用弓箭的人,这个人大名也叫羿,史称后羿,是嫦娥的丈夫,有穷部落的首领。这有穷部落是,估计八成是古射人部落的一个分支。
由此可见,当时如果没有射人,没有射人及时发明和使用弓箭,世界将不堪想象。
今天能够亲眼目睹了这枚小小的石簇,心情格外激动,真是不枉比此行啊!亲眼所见,印证了二十多年前书本所知,了却了心中对谢人追根溯源的一个巨大心愿。既然谢由射而来,既然眼前所见也是铁板订钉的事实,又经严谨的科学考证得出的结果,想必这就是谢人之源的最早最有力的证据了。既然如此,那么谢人的历史可不是无数所谓的史料及谢氏家乘族谱所记载的二千八百年了。
按【谢人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
的人】这一结论来推断,谢人的历史可以推至二万八千年前,这可不得了啊!这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姓氏,同样没有之一。
我们可以王李张三大姓为例。
一看王氏。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尊号王子乔。王分两大支,太原王琅琊王,琅琊王也是源自大原王,老祖宗都是子乔,供奉王子乔的总祠就是太原市西南角悬瓮山下的晋祠。子乔何许人也?周灵王之子是也,距今不到三千年。
再看李氏。
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就在现在甘肃省的定西一带,那是中国著名的土豆之乡。唐太宗李世民坐隐皇位时曾召令天下,天下李氏以陇西为祖地,以老子为根祖。老子,东周人,距今也不到三千年。
三看张氏。
天下无二张,祖地清河堂。张氏的始祖叫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历史很长,但距今也只有四千多年,与发明弓箭的谢人的历史相比,尚不足零头。退两万多步说,谢人不拿发明弓箭说事,就说禹阳开谢国,禹阳是黄帝的儿子,也较张氏挥公长一辈,历史也会较长。值得一提的是,张氏与谢人有一点共通之处,就是甲骨文字符号中都有弓箭图祥;不同的是,张字提箭,谢字射箭,别小看这一提一射,包含的意义就是【张弓射(谢)箭】,张家人负责保管、负责打开,谢家人负责发射、负责使用。其实,从张字拆解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我常常问我身边的张姓朋友,【弓】【长】两个字怎么念?前一个百分之百答对,后一个百分之百答错。怎么说?大家都把后者念成【Chang】,其实应该念为【Zhang】。念前音难解,念后音易懂,【弓】【Zhang长】就是管理弓箭的长官、队长。而张氏始祖张挥公的职务,就是【弓正】管理弓箭的长官。
这样一分析,张与谢与弓箭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谢人发明制造与使用,张人专司保管保养与收藏。
通过以上比对,可知谢人历史渊源之深厚。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知见和看法,不是为了争高低,分上下,今日晒与同道分享,志在‘异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其实,不仅要奇文共欣赏,奇物奇事也应欣赏。
晚上,在太原市伊清园大酒店,山西省山东商会执行会长谢达兄设宴款待,席中还有诸多太原谢氏宗亲如满庭福成永利卫东谢恺等作陪,我趁酒兴提及今日所见,均说闻所未闻,既不知石簇为何物,也不知峙峪遗址在何方。我简要概述,略加引申,大家都十分欢喜,并说择日去参观,我说这是必须的!作为山西谢人,尤其是谢氏组织的领导,一些地方的历史知识,闪光点是必须知道并熟谂于心了如指撑的,如晋城谢氏城堡,洪桐县大槐树,谢天吉镇边大元帅陵,2001年在大同市召开的第一届全球谢氏恳亲大会以及刚才我所提到的石蔟峙峪遗址等,都是山西特有独有的谢氏文化大亮点。大家不但要如数家珍,还要引导山西谢人认识,还要大力去向外人外地谢氏宗亲宣传推广,以增强谢人谢氏文化自信,提高谢氏家族软实力。大家均以为然!
以下当天的图文描述:
文明摇篮,花落谢家。
本文作者:全球谢氏文化联谊大使,全球谢氏正能量大使,中华谢氏宗亲总会副会长,北京谢氏宗亲总会执行会长,谢氏官方网总顾问谢民, 2017年1月5日
图文:北 京 谢 民
编排:谢氏网谢欢
谢氏网报道
www.xieshi.org
相关精彩文章: